廣東污染防治攻堅: 2020年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
經濟大省廣東正醞釀進一步升級污染防治攻堅戰。
5月24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召開“聚焦污染治理攻堅戰加強人大監督力度座談會”。
廣東將水污染治理視為治污攻堅戰的重中之重。該省不僅正編制多項實施方案,而且相關“時間表”和目標任務也已逐步明晰。比如,廣東明確2018年底前完成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主體整治工程,并要將50%的黑臭水體疏浚一遍,而到2020年底前該比例要擴大至80%,并建立健全黑臭水體整治長效機制。
5月20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廣東調研時也強調,廣東要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推進水污染治理,2019年深圳市要全面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廣東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要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受訪專家指出,黑臭水體是城市生態環境的“老大難”問題,當前廣東承擔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任,而世界級城市群需要有世界級的生態環境品質相配套,這也就要求廣東要加強污染防治攻堅,尤其是“水環境”不能拖后腿。
21世紀經濟報道從當天會上獲悉,廣東擬成立省級層面的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并將由省主要領導“掛帥”。同時,近期還將出臺《廣東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明確未來三年思路與重點。
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
從現實情況看,廣東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壓力并不小。
根據住建部2016年公布的數據,廣東全省一共有243個城市黑臭水體。從全國范圍上看廣東的“整治任務最重”。
盡管截至2017年底,其中已有191個完成階段整治,達到“初見成效、不黑不臭”的標準,并已“較好”地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年度整治任務,但仍不夠。一方面是整體達標比例仍需進一步提高。2015年國務院出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
另一方面,這些“初見成效”的黑臭水體也仍然難以確保真正實現“長制久清”。5月20日,正在對上海、廣東等8個省市開展督查的首批2018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督查組就表示,部分地方黑臭水體存在反彈風險。
目標與現實的雙重驅動,最終促使廣東在此輪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將水污染治理,尤其是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擺在一個更突出的位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前述座談會上了解到,“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被廣東省環保廳列為下一步計劃要點之一,并有多項行動正醞釀實施。
廣東省環保廳副廳長李暉表示,廣東將加快印發實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和城鎮生活垃圾處理實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18-2020年)》。據悉,該方案將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黑臭水體整治、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任務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并建項目庫。
其次,廣東還計劃2018年底前完成黑臭水體主體整治工程,并要將50%黑臭水體疏浚一遍,2020年底前則要擴至80%,同時建立長效機制。
此外,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逐個黑臭水體建立整治檔案,以加大黑臭水體的整治力度和加快整治進度。
事實上,這場專項行動已于5月8日啟動。據廣東環保及住建部門披露,按國家有關文件要求,2018-2020年廣東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要分別達80%、90%和95%。這也與2020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目標相對應。
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督查組廣州東莞督查組組長張波日前也表示,黑臭水體整治是水污染防治“五大戰役”中的“當頭炮”,打好此首役戰,對素有“水鄉”之稱的廣東具有重大的意義。
同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廣東還提出要消除劣V類水體,以及要狠抓近岸海域污染整治等一系列水污染治理行動。
“從全國看,廣東環境質量,尤其是空氣方面比較靠前,但也存在短板,水污染就是突出的一個。”廣東省社科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大磊分析,廣東地處沿海,河流多數處于下游階段,受污染累積效應所累,并且不好防治;此外,廣東稠密的人口、發達的制造業亦對水環境造成不小挑戰。
吳大磊認為,從時機上看,當前廣東水污染治理將呈現兩大特征,一是隨著環境不斷改善,難度越來越大,將進入一個緩慢艱難治理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投入更大力度;二是與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當前廣東污染防治的手段、資源和經濟承受能力更強,可調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是一個機遇期。
補齊環?;A設施短板
廣東水污染問題及治理壓力背后,暴露了環境基礎設施不足的短板。
“水體黑臭的本質原因,是環境基礎設施不合格、管網不配套、治理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張波在前述座談會上表示,通過黑臭水體整治,可以加快補齊城市基礎建設短板,進而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
“水污染的表現在水里,問題在岸上。”李暉也認為,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是廣東水污染的重大問題,包括導致一些污染防治措施落實不到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由于過去廣東不少城市普遍存在著“重廠輕網”的問題,導致城市污水管網建設欠賬嚴重,甚至有個別城市“十二五”期間規劃的管網建設項目至今仍未完成。
“廣東已經實現污水處理廠‘一縣一廠’的建設,但心臟有了,沒有血管輸送不起作用。”李暉說,這導致廣東污水收集率及污水廠處理效能偏低。
官方數據顯示,廣東全省污水處理能力已多年居全國第一,但2017年全省每萬m/3日處理規模配套管網長度僅23.1公里,低于2016年全國的23.5公里的平均水平。廣東如果要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初步估算還得新建1.1萬公里的管網,而對標國內先進省市區,那么污水管網的缺口還將更大。
不僅如此,還大量存在著“僵尸”管網、斷頭管網。這些均不同程度地制約廣東的污水處理能力,進而也影響著水污染治理進程和效果的發揮。
為此,“加快補齊環?;A設施短板”此番也被列為廣東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下一步計劃要點。其中,針對水污染治理,廣東提出要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加強老舊管網改造。張波也建議,廣東要扎扎實實推進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收集處理初期雨水,切實提高污水廠處理效果。
“廣東污染防治攻堅戰需要付出的努力中,投資必不可少,應該進一步加大生態環保投入。”吳大磊說,廣東的環?;A設施短板某種程度就直觀體現在投入上。
《廣東省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顯示,從2005年至2016年,除廣州亞運年之外,廣東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同期GDP的比重長期在1%以下,其中“十二五”前四年僅為0.53%,與全國1.67%的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